查看原文
其他

孙平:“被吞噬感”的精神分析

孙平 孙平的Psychology 2023-05-31


想单刀直入一个主题:被吞噬感(feeling of engulfment)。
可能机缘巧合,近来频繁在临床中触碰到这种体验。这种主观体验,无论是在美华人,还是身处他处的的华人来访,尤其是女性来访那里,被提及被描述很多。
因为使用共情沉浸的观察方法,我尝试替代性地体验这种体验。当然在某一个阶段,我对此也感到困惑,于是查阅了大量文献。而今天,我希望更纯粹的从自己的临床观察和经验来描述,来书写。

一、“被吞噬感”的日常表现(主体维度)
首先我想先从主观体验层面出发,来描述这种被吞噬感。我所搜集到的,对这种体验的主观描述常常有以下这些:
  1. 1. 经常体验到头发晕,感觉到有一种被什么东西罩住,因此想事情想不清楚的感觉。

  2. 2. 经常体验到一种恶心、想吐、或者胃胀气的感觉,就像体内有异物。

  3. 3. 经常体验到疑病,担心某些不好的躯体感受会演变为致命疾病。

  4. 4. 体验加重的时候,感觉到自己不认识自己,或者感到自己和世界之间持续蒙着一层雾气。

  5. 5. 体验加重的时候,感到有人或者某种异物,寄居在自体体内,尤其是某感官内。

  6. 6. 体验加重的时候,有报告自己”魂飞魄散“的感觉。

  7. 7. 被笼罩的感觉加重时,有强烈发冷或者想睡的体验。

  8. 8. 被笼罩的感觉加重时,会出现强迫性的想法或者行为

……
我认为这些主观描述,只是”被吞噬感“系列体验中的一部分。且如果把这些主观报告直接摊开分类,会发现它们完全有可能分属于不同心理疾病:焦虑症、强迫症、疑病症、人格解体、解离症状……
但是所有这些主观体验之下的核心恐惧都是:保不住一个完整-独立的自己,害怕这个自己或被消散、或被笼罩、或被侵入、或失去控制、或失去意识……
精神分析文献中有不少的专有名词来描述这种恐惧,比方说自体心理学的”崩解焦虑“(disintegration anxiety)和客体关系学派的“湮灭恐惧”(fear of annihilation)——都在试图描述和把捉这种:一个人保不住自己内在核心,自己的内在核心会失去,或者会被异物/他者侵入的焦虑和恐惧。


二、典型家庭系统模型

在和这些来访者工作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了一种较为典型的原生家庭模型:父亲严重缺席,而母女/母子关系极为粘合。这种家庭结构在华人社会中的确极为常见。
这种家庭系统的运作流程图:
  1. A. 来访者父亲严重缺席,而母亲自身支持系统贫瘠(比如说全职太太), 那么后者情感世界,在失去了在场的丈夫以后会显得极度贫乏。

  2. B. 母亲拥有一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来访者),且如果是女儿,则双方共生会更加紧密。

  3. C. 母亲对父亲的情绪,尤其是愤怒、失望无法排解,因此将这些负面情绪下意识移置到孩子身上。

  4. D.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特别是前语言阶段,母亲对孩子的情绪转移方式, 主要表现为身体层面上的过度控制。

  5. E. 在孩子的成长进入到语言沟通阶段后,开始频繁向其表达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主要但不限于针对丈夫)。同时,身体上的过度控制依然存在。

  6. F. 在孩子进入到学龄期以后,母亲开始评价和干预孩子的社交——意识层面上当然是为了保护孩子或者为了ta好,但是潜意识的心理动力是一种和孩子的分离焦虑——一旦和孩子身心分离,则自己的情感世界将归于抑郁。

  7. I. 孩子开始在青春期前后出现身心症状。

  8. J. 孩子在成年以后亲密关系/人际出现严重障碍(和母亲的分化不良导致)。

  9. K. 在成为心理咨询来访者以后,开始描述第一部分所述的那些症状。


以上这种家庭系统结构,我在很多文章中有过描述,但是今天我的重点要放在被吞噬感及其外在表现上。而被吞噬感的产生,绝不限于上述一种家庭系统模式。我只是放一个典型在这里。



三、理解症状
1. 强迫症状
从上述,及相似家庭系统中走出来的孩子,被强烈的被吞噬感折磨,于是从青春期,或者成年早期开始,可能会出现强迫症症状。
因为孩子没有办法阻挡母亲的情感入侵,这在母子/母女二元共生的封闭系统中,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ta的强迫行为症状,经常以“清洁”、“去污”为主;其强迫性思维症状则以“钻牛角尖”为代表。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强迫性的“清洁”和“去污”,他们象征性地试图扫除客体的情绪/身体入侵和污染。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钻牛角尖”和“穷思竭虑”,他们象征性地试图保持自己思维中的最后一丝清明和理性,在颅内——保持和入侵者的最后边界。

2. 身心症状
强烈的被吞噬感导致的身心症状很多,但是以胃肠道疾病、失眠、以及疑病为主。
胃肠道疾病,尤其是胃胀气,可能和消化不了的过多的负面情绪有关,毕竟一个人要承担两个人的负面情绪;便秘症状可能跟曾经遭受的过度身体控制,如创伤性的如厕训练有关。
被吞噬而生的失眠,可能跟自体边界被频繁侵犯,因而生成的自体暴怒难以疏解有关;
疑病症状比较吊诡,它的潜意识意义并不明晰。但是如果从两个cases样本的自由联想素材出发,我发现——来访者担心轻微、或者来源不明的身体不适,会轻易导致致命性疾病。这实际上是:来访者通过担心被某些异己的力量侵噬,从而导致整个自体崩解掉的一种象征性焦虑。它依然和被客体吞噬的恐惧有关。要知道在现实中,很多母亲的念叨,或者日常负面评价,虽然不会立即造成伤害(象征性转化为轻微疾病),但是其长效却很严重,有时甚至会毁掉一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致命疾病”)。

3. 人格解体症状(depersonalization)
我曾经撰文描述过人格解体症状,人格解体症状的轻微版本就包括持续性的感到自己和世界之间隔着一层雾,或者感到脑袋里面有雾,有被蒙住的感觉。
我不得不指出,有解体症状的来访者,与他们共生的现实客体,即早年照顾者,在现实中有较大几率是未能经过诊断,或充分干预的精神病性患者,或者低功能人格障碍患者。
这些照顾者的攻击性通常特别强烈,导致孩子只能通过“起雾”的形式,或者通过其他的解离形式来与之隔离。在严重的情况中,孩子会感到自己的意识,长期的处在自己的身体之外——从而用身心解离——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以规避照顾者具有吞噬性的攻击性。
比如说曾经有一位美国来访就反复告诉我一种互动现象:ta小时候母亲发怒控制不住的时候,ta都会下意识地想睡觉,后来就逐渐越来越多地睡着。这种现象正是人格解体症状形成的初始形态。

4. 亲密关系困难
有强烈被吞噬感的来访者通常难以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他们会反复遭受“被吞噬感”和“分离威胁”的折磨。
“被吞噬感”,写到这里已经非常好理解。如果和伴侣太近,尤其是生活上/身体上靠近,那么儿时原始的被吞噬感就会被激活。因此来访者会产生恐慌情绪,本能性地和伴侣拉开距离以求自保。
但是“分离威胁感”怎么理解呢?其实这种体验我也撰文解释过——“分离威胁”通常是极为浓烈的早年母女/母子关系的另一个武器——它可以通俗化地表述为:
“你不要有自我啊,你不要有自己的探索啊,你不要有自己的自发性啊,否则我就不管你了!(我相信这已经是很有文化的版本了)”
“你翅膀硬了,你自己去飞!”
“My way, or the Highway!”
“你自己去搞你的,反正我们死了也不用你送终!”
……
一段浓烈的共生关系要维系下来,单单只靠粘合是不行的,它还需要频繁地对孩子进行“分离威胁”——从而让后者出于被抛弃的恐惧,而自行回转,继续共生。
所以长此以往,孩子会对分离,及分离的各种小迹象产生极度的恐惧——长大了以后,这反而会使其对伴侣的任何情感松动迹象,保持一种过度敏感,从而产生粘附、控制行为——以求反制。但这些粘附控制行为又有很大可能会吓退对方…导致亲密关系最终失败。
总之,深受吞噬感折磨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常常处在一种“近不得也远不得”的痛苦境况中,难以自处。


四、结语:难以被吞噬的自体
我知道,崩解焦虑,或者湮灭恐惧导致的身心症状绝不止上面这些;其形成的原因,也绝不仅限于一种典型的家庭系统,甚至其原因也不能仅怪责于家庭。
而我今天之所以没有摆太多的专业术语,也没有用精神分析的专有名词来套用被吞噬感,是因为我的华人来访着重强调了这个部分:在华人的关系世界中,保不住自己的核心自体,保不住自己的婚姻自主,保不住自己的专业自主,保不住自己的情绪自主…因而产生的被另一个/数个异己的存在吞噬掉的体验,实在是太强烈了。因此,太需要被言说了。
所以我认为,在华人心理咨询中,我们所遭遇到的自体崩解焦虑,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被另一个异己的存在吞噬、笼罩、蒙住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会转化为很多身-心症状,而这些症状正是我们的来访者象征性/潜意识的自救方式。
我记得,曾经看油管推送的视频中,有一个这样的video,它好像是一个征兵宣传片,片中的一个slogan是:“有梦当燃”——画面里,很多人开始宣誓,要燃尽自己去实现一个梦…
可能是因为刚下临床的缘故,我当时就在想:这些宣誓的人们,他们誓要燃尽自己,但,那是为了谁的梦呢?
按照科胡特和Brandschaft的观点:核心自体永不会放弃自身的先天潜能,它可能为了适应早年较为扭曲的、非共情的环境而产生病理性的适应,但是一旦后天环境中的理解和共情降临,它就会试图回到自己的潜能,所指向的人生轨道上去——属于它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梦
在此静待花开的过程中,它起的雾、它的“清洁”、它的解离、它易碎的躯体、它难以自处的那些感情,都是这个聪明的孩子,试图保住自己的核心自体所作出的创造性努力。
所以在进行干预以前,我们得要先看见和理解它们,并向这些方法,致以哀伤的敬意。





相似文章:
  1.  请不要让“父亲饥渴”毁了你的孩子

  2. 新年,妈妈与儿子对话/爸爸对女儿的反思

  3. 母亲和孩子之间,关于共生的”一纸契约“

  4. 母女“共生关系”的代际相传,及破解建议

  5. 每个人都有痛苦的权利,每份痛苦都有不被比较的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